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半岛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半岛官网讲述 一株2米高的稻和一个等待起飞的村

2024-02-19 10:39:2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半岛官网讲述 一株2米高的稻和一个等待起飞的村今年3月,习总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再度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而今年秋天,中国的饭碗里将装进一担特殊的“天津粮”——来自宁河区的巨型稻。

  巨型稻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牵挂,他曾提起的“禾下乘凉梦”,指的就是巨型稻。袁老生前没能看到巨型稻的大面积推广,他的心愿或将在此次宁河大面积种植后得以实现。

  东白村的550个村民也在期盼,他们对这100亩巨型稻寄予的厚望不仅仅是秋收时的20万斤稻谷,他们更希望巨型稻利用它与生俱来的“网红体质”为全村“带一次货”,给这个正在探索农旅结合的传统种植养殖村一个风口,让辛勤耕作的农人多一笔收入,让在外打工的人回村创业,让村民富,让东白村飞。

  袁隆平院士逝世于2021年5月22日,为了表达对袁老的纪念,宁河区选择在袁老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前后插秧,这个种植时间比常规时间晚了10天左右,即便如此,巨型稻的长势还是轻松碾压了普通稻。“插秧一个月后我们去测了高度,巨型稻的植株已经达到80厘米高了,普通稻只有50厘米左右,巨型稻明显高出一头。”天津袁品环渤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卫忠说,他是此次巨型稻在宁河种植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成熟后的巨型稻,从露出土壤的底部到稻穗的顶端,全长可达1.8-2.2米。

  于克雨是宁河区芦台农场的一名水稻种植户,也是一名水稻研究爱好者,他将技术团队赠送给他的巨型稻秧苗种在花盆里,在他眼里,多名贵的花卉都比不上这株水稻有看头。巨型稻从种子到秧苗都比普通水稻大,于克雨将它称之为“大长胳膊大长腿”,且巨型稻不仅大,还更壮实,这是水稻分蘖的重要前提,而水稻分蘖数与最终的产量密切相关。“1、2、3......34,你看,这一株秧苗就能出34棵!”于克雨一株一株地数水稻分蘖的茎数,越数越兴奋,“根据我的经验,普通品种的好秧苗,也就出20来株,这个巨型稻真是不一般。”

  巨型稻于2016年在长沙首次试种,2020年在宁河区东棘坨镇东白村环渤海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小面积种植,此次是巨型稻首次在我国北方大面积种植,种植地点仍选在环渤海农业种养殖合作社内,播种面积达100亩,播种品种为“巨型稻8号”。“整个巨型稻系列目前有三十来个品种,我们根据种植环境,选择了最适宜的8号品种。”祝卫忠说。

  祝卫忠告诉记者,袁老生前很是挂念巨型稻,叮嘱团队要将这个品种好好优化。经过6年的优化升级,就像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孩子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集众多优势特性于一身的巨型稻也堪称“别人家的水稻”。

  作为超级水稻的一种,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巨型稻的产量。测产结果显示,巨型稻的亩产在800公斤-1000公斤,超越普通水稻20-30%。理论上来说,水稻生物体量越大,产量就会越高,这也是袁老“禾下乘凉梦”的初衷,但“高”为巨型稻带来的优势不仅仅是产量的提高。“高”使得巨型稻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它可以在1米深的水里泡一两个月也不烂根。“像去年的河南暴雨,那些庄稼被水一泡几乎全完了,但如果是巨型稻,就可能没什么影响,农民有充分的时间慢慢排涝。天津的洼地多,巨型稻耐涝的特性在天津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祝卫忠说。

  “高”使得巨型稻的稻田蓄水更深,加之植株间距大,共养经济便有了更多选择。除了常见的稻蟹共养,虾、鱼,甚至鸭子,也都可以与巨型稻共养。

  植株高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增加了倒伏的风险,作物倒伏会直接影响产量。对此祝卫忠表示,抗倒伏问题在培育品种时已被纳入考虑,“巨型稻是跨物种杂交出来的非转基因品种,它身上不只有水稻的基因,还有其他种类植物的基因,它的茎韧性非常好,可以抗6-7级大风。”

  今年的播种采用机播,虽然插秧机间距已经调到了最大,但依然没有达到巨型稻插秧的最佳距离。“最理想的株距至少要43厘米,而且巨型稻成活率高,普通水稻一株栽五六根,巨型稻只需要二三根,种植稀疏、秧苗数少,种子的成本立刻就降下来了。现在因为没有推广开,巨型稻的种子还偏贵,一斤要160元左右,但一亩地只需要1斤种子,普通水稻一斤种子四五十块钱,但一亩地要用3斤种子,两者总价成本基本持平,等巨型稻推广开了,我估算一斤种子大概能降到三四十块钱,那么一亩地仅种子成本就节省了100多元。”祝卫忠说。

  巨型稻具有良好的抗性,几乎不需要农药。“水稻常见的稻粘虫这类疾病,2020年在我们这小面积种植时都没发现,我们本身是有机基地,不会使用任何农药,最终巨型稻长得很好。”环渤海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张宝全说。

  巨型稻需要更多的营养,但并不需要更多的化肥。巨型稻的根系长达45厘米,比普通水稻长近一倍,可以吸收更深层土壤的养分,种植时的化肥用量与普通水稻无异。

  巨型稻此前在全国多个地区做过试种,除了不耐严寒,其他所有的自然条件几乎都能适应,耐涝、耐旱、耐高温、耐盐碱。与此同时,巨型稻还兼顾了口感,打破了“高产作物不好吃”的刻板印象。“还有一点我们没想到,巨型稻稻米的重金属含量极低,研发人员认为可能是因为植株过高,重金属上不去了,总之是个意外收获。”祝卫忠说。

  民间有俗语“黄金有价玉无价”,意指玉的价值高,甚至有可能比黄金贵重。如果将巨型稻的稻穗比作黄金,可以为农民带来可观收入,那么巨型稻的秸秆堪比翡翠,“翡翠的秆”带来的收益有可能超过“黄金的穗”。

  大约两三年前,巨型稻的秸秆在华中科技大做测试,实验结果显示,秸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4g/100g,这个数字远高于普通秸秆,同时纤维素含量也很高。这项检测结果引起了祝卫忠极大的兴趣,“高蛋白意味着巨型稻的秸秆可以做优质的青储饲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的消耗量会逐渐增长,去年我去新疆考察,看到有些牧场饲养高端和牛,和牛如果想长出漂亮的五花肉,就必须吃稻草青储饲料。现在青储饲料供不应求,我听说我们天津本地的牧场需要去东北调运青储。同时青储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今年青储饲料的价格已经从400元涨到1000元了。如果巨型稻可以做青储,优势就太大了,它生物体量大,秸秆长,普通水稻一亩地产1吨稻草,卖几十块钱,巨型稻一亩地产2吨稻草,能卖七八百块钱。现在有生物技术可以让水稻稻穗成熟时秸秆还保持青绿,稻谷、秸秆两不耽误。”

  眼下祝卫忠最盼望的不是秋收,而是8月,8月他要再送秸秆去做检测。“目前还不方便透露更多。”祝卫忠有些神秘地说,“我只能说,也许这些秸秆在建筑材料领域也能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目前并不确定巨型稻秸秆的这些特性是如何产生的,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是品种培育中无心插柳的结果。有了秸秆经济的加持,祝卫忠觉得巨型稻大面积推广指日可待,“一旦确定了秸秆的可利用方式,我就可以根据巨型稻的尺寸更改插秧机、收割机,然后实现机械化种植。现在有不少人在联系我,也许明年巨型稻就可以大面积推广了。一亩巨型稻,可以卖2000多元的稻米,七八百块钱的秸秆,还有禾下经济的收入,这样的品种真的是一座宝藏了。”

  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宁河也正在探索农旅结合的发展道路。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宁河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得天独厚,这里不仅有纯净的田园风光,还坐拥野生鸟类的天堂——七里海湿地,这里的稻田间能“惊起一滩鸥鹭”,有奋力鸣叫求偶的长脚鹬,运气好的话,还能在路边看到悬浮般滑翔的隼。

  2021年底,宁河区制定了旅游规划,提出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文旅业,打造蓟运河流域、潮白新河流域乡村振兴发展带。东棘坨镇位于潮白河流域乡村振兴发展带上,巨型稻的到来,成为东棘坨镇农旅发展的一剂强力催化剂。

  播种至今仅月余,张宝全已经接待了几拨来参观的人,对于这种承载了袁爷爷梦想的水稻,人们充满了好奇。“5月插秧,央视做了直播,累计播放量约1.4亿。去年重庆小面积种的巨型稻秋收测产,媒体报道也很多,可见巨型稻的关注度是相当高的。”隆平文化驿站常务副秘书长李和冀说。

  东白村和东棘坨镇都注意到了巨型稻关注度的发酵趋势,大家预判,今年秋季收获时,东白村将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迎来客流高峰。“我们很想抓住这个机遇,为东白村再开辟出一个产业。”东白村党支部、村长郑海涛的脸上难掩兴奋,“前两天,村里给党员开了个会,想为今年秋天可能到来的旅游高峰做些准备,包括把空置的房屋打造成民宿、改造卫生间、停车场等,村民很积极,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村动找到我,说想回来做农家院。东白村人均年收入26000元,不算穷,但收入主要来源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如果能让这些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在家就能就业,大家当然都很愿意。”

  旅游开发公司和村民们想到了一处,投资人也很看好巨型稻的农旅价值。东棘坨镇高河最近十分忙碌半岛综合体育,一些投资方看到巨型稻插秧的消息后,主动找到镇政府,想谈巨型稻的旅游开发合作。高河希望东白村试水农旅结合之路的起点能高一些,专业一些,以巨型稻为契机,但不以巨型稻为唯一,“新鲜的事物总会归于寻常,但东白村的农旅项目需要长久地运转下去。”

  镇里目前筛选了几家专业的旅游公司,并与组织参与开发的各方进行了多轮洽谈,高河坦言过程不是那么顺利,“万事开头难,但如果东白村的项目成功了,将是整个东棘坨镇,乃至整个宁河区农旅结合转型的首批成功案例之一。”

  插秧那天,郑海涛也亲自下地插了几株,那时他望着秧苗,只是盘算一下稻谷能卖多少钱,田里的河蟹、罗氏虾能卖多少钱,就已经神清气爽。如今站在稻田边,郑海涛的眼前会不由得浮现画面:风吹2米多高的麦浪,发出松涛般“哗哗”的响声,田埂上聚满了参观拍照的游客,夕阳西下,村庄被农家菜的香气与游客的说笑声填满,原本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自家开的农家院里忙着点餐、上菜,进进出出;入夜,孩子安稳地睡在妈妈的身边,妈妈每天都在家里,每天的日子都是团圆......

href=""

搜索